图片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华医方(TCM)
图片
图片
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问:脉象有阴阳之分,这是什么意思呢?答:一般来说,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这属于阳脉;脉象表现为沉、涩、弱、弦、微的,这属于阴脉。凡是阴病见到阳脉的,表示病情有好转的可能;而阳病见到阴脉的,则可能病情危重。问:脉象有阳结和阴结之分,这怎么区分呢?答:如果脉象浮而数,患者能正常饮食但却不大便,这是实热证,称为阳结。大约十六天后病情可能加重。如果脉象沉而迟,患者不能饮食,身体感觉沉重,大便却硬结,这是虚寒证,称为阴结。大约十四天后病情可能加重。问:有些病人会感到一阵阵地发冷恶寒,然后又发热,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阴脉或阳脉的不足。如果阴脉不足,阳气就会趁机侵入阴分,导致恶寒;如果阳脉不足,阴气就会趁机侵入阳分,导致发热。比如说,寸口脉微弱就是阳不足的表现,这时阴气会上入阳中,使人感到恶寒。而尺脉弱则是阴不足的表现,这时阳气会下陷入阴中,使人发热。阳脉浮而阴脉弱的,是血虚的表现。血虚则筋脉失养而拘急。脉象沉的,是营气不足的表现。脉象浮而汗出如流珠的,是卫气衰弱的表现。营气不足的人,如果用烧针治疗,会导致血流不畅,反而引发更严重的发热和烦躁。脉象蔼蔼如车盖的,是阳结的表现。脉象累累如循长竿的,是阴结的表现。脉象瞥瞥如羹上肥的,是阳气微弱的表现。脉象萦萦如蜘蛛丝的,是阳气或阴气衰败的表现。脉象绵绵如泻漆之绝的,是失血的表现。脉象缓而时一止复来的,称为结脉。脉象数而时一止复来的,称为促脉。阳盛则脉象促,阴盛则脉象结,这些都是病脉。阴阳相搏的脉象称为动脉。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如果身体发冷、恶寒的,这是三焦受伤的表现。如果数脉出现在关上部位,上下无头尾,如豆大且厥厥动摇的,这也是动脉的表现。阳脉和阴脉都浮大而濡软的,且阴脉与阳脉力度相等的,称为缓脉。脉象浮而紧的,称为弦脉。弦脉的形状像弓弦一样,按之不移。紧脉则像转动的绳索一样无常。脉象弦而大的,弦表示寒气重,大则表示血虚。寒气重则表现为寒证,血虚则表现为虚证。寒虚相搏的脉象称为革脉。革脉在妇人可能导致半产或漏下,在男子则可能导致亡血或失精。问:有些病人在发病时会战栗汗出,然后病情就缓解了,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脉象浮而紧,但按之反芤,说明病人本身体质虚弱。所以发病时会战栗,由于脉象浮,所以应当通过汗出而使病情缓解。如果脉象浮而数,按之不芤,说明病人本身体质并不虚弱。如果病情要自行缓解的话,只会通过汗出而已,不会出现战栗的情况。问:有些病人在没有战栗的情况下,通过出汗就缓解了病情,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病人的脉象大而浮数,所以知道他会通过出汗来缓解病情,而不需要战栗。问:有些病人在没有战栗,也没有出汗的情况下就缓解了病情,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病人的脉象微弱,这可能是由于之前发汗、呕吐、泻下或失血导致的。这些情况都会使体内的津液减少。但现在病人的阴阳已经自行调和,所以病情会自愈。因此,他既不需要战栗,也不需要出汗就能缓解病情。问:伤寒病已经三天了,病人的脉象浮数而微,身体感觉凉和,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病情即将缓解。通常会在夜半时分缓解。如果脉象浮而缓解的,病人会出汗;如果脉象数而缓解的,病人会恢复食欲;如果脉象微而缓解的,病人会大量出汗。问: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否好转,应该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呢?答:可以观察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部位的脉象。如果脉象的大小、浮沉、迟数都相等,即使病人还有寒热的症状,也说明他的脉象阴阳平和,即使病情严重也会好转。问:如果在立夏时节,病人的脉象洪大,这是正常的脉象吗?答:是的,这是立夏时节的正常脉象。如果病人身体感到疼痛沉重,应该发汗治疗。如果发汗后第二天身体不再疼痛沉重,就不需要再发汗了。如果病人自然出汗,那么病情就会在第二天缓解。这是因为立夏时节的洪大脉象是时令脉象,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其他季节也可以依此类推。问: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情何时开始,何时会好转,应该如何判断呢?答:比如,如果病人在夜半时分开始发病,那么他的病情通常会在第二天的日中时分好转;如果病人在日中时分开始发病,那么他的病情通常会在夜半时分好转。这是因为日中时分发病,夜半时分阴阳相交,病情就会缓解;夜半时分发病,日中时分阳气旺盛,病情也会缓解。问:如何通过寸口脉象来判断病情的表里、脏腑以及寒热呢?答:寸口脉象浮表示病情在表,沉表示病情在里,数表示病情在腑,迟表示病情在脏。比如,如果脉象迟,就说明病情在脏。问:如果趺阳脉象浮而涩,少阴脉象如常,这表示病情在哪里呢?应该如何治疗呢?答:这表示病情在脾,通常会出现下利的症状。这是因为趺阳脉象浮而涩说明脾气不足,胃气虚弱。而少阴脉象如常说明这是正常的脉象。如果趺阳脉象反而滑而数,就说明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屎脓的症状。问:如果寸口脉象浮而紧,这表示什么病情呢?应该如何治疗呢?答:这表示病情是由风邪和寒邪引起的。风邪会伤害卫气,寒邪会伤害荣气。荣卫都受到伤害,就会出现骨节烦疼的症状。这时应该发汗治疗。问:如果趺阳脉象迟而缓,这是正常的脉象吗?如果趺阳脉象浮而数呢?这表示什么病情?应该如何治疗呢?答:趺阳脉象迟而缓是正常的脉象,说明胃气如常。但如果趺阳脉象浮而数,就说明病情不是由本病引起的,而是医生误用下法导致的。这时荣卫内陷,脉象先微后浮,病人会出现大便硬、气噫等症状。这是因为数脉动脾导致脾气不治,大便硬结。现在脉象反而浮起,数脉变得微弱,说明邪气独留于内。病人会感到心中饥饿,但由于邪热不杀谷,所以会出现潮热、发渴等症状。如果数脉不时出现,就可能会生恶疮。老师说:如果病人的脉象微而涩,这说明是医生治疗不当导致的。可能是过度发汗或频繁使用下法导致的病人失血。这时病人会先感到恶寒,然后发热,且没有休止的时候。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病人也想穿厚衣服;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病人却想脱光衣服。这是因为阳气微弱导致恶寒,阴气虚弱导致发热。医生过度发汗使阳气微弱,又频繁使用下法使阴气虚弱。在五月的时候,阳气在表,胃中虚冷,由于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所以病人想穿厚衣服;在十一月的时候,阳气在里,胃中烦热,由于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所以病人想脱光衣服。又因为阴脉迟涩,所以知道病人已经失血了。脉象浮大而心下部位反而硬实,且有热邪深入脏腑的情况,此时应攻邪而不宜发汗。如果热邪在腑,则不宜利尿太过,因为利尿过多会导致大便硬结。出汗多则热邪随汗而解,出汗少则排便困难。脉象迟缓的,说明正气尚未恢复,此时还不宜攻邪。脉象浮而洪大,全身出汗如油,喘息不止,无法饮水,身体感觉麻木不仁,时而安静时而烦躁不安,这是生命垂危的征象。如果不知道哪个脏腑先受损害,可以观察症状:如果出汗后眼睛周围湿润,喘息不止,这是肺先衰竭的征象。如果阳气独留,身体如烟熏般枯槁,直视摇头,这是心衰竭的征象。如果唇色反青,四肢习惯性地抽搐,这是肝衰竭的征象。如果口周围皮肤黧黑,出冷汗且汗色发黄,这是脾衰竭的征象。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妄,眼睛直视,这是肾衰竭的征象。如果不知道脏腑的阴阳哪一方先衰竭,那么阳气先衰竭而阴气后竭尽的,人会死亡,且身色必青;阴气先衰竭而阳气后竭尽的,人也会死亡,且身色必赤,此时腋下温暖,心下部位热。寸口脉象浮大,但医生反而用了下法,这是治疗上的大忌。脉浮表示血虚,脉大则表示有寒邪。寒气与血虚相搏,会导致肠鸣。如果医生不明白这一点,反而让患者喝冷水,使大汗出,水与寒气相搏,患者就会出现危险。趺阳脉象浮,表示虚证,浮虚相搏,会导致胃气虚竭。如果脉象滑,就会出现呃逆的症状。这是医生的过错,因为医生错误地判断了虚实,采用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如果脉象浮且鼻中干燥,就一定会流鼻血。各种脉象浮数的情况下,应当有发热的症状,但如果反而感到恶寒、颤抖,并且身体有疼痛的地方,但饮食正常,这可能是体内有脓肿的情况。脉象浮而迟,面部热赤且战栗的,六七天后应当会通过出汗而缓解病情。如果反而发热的,病情缓解就会迟缓。脉象迟表示阳气不足,不能发汗,患者身体必定会发痒。寸口脉象阴阳都紧的情况下,一般是清邪侵入上焦,浊邪侵入下焦。清邪侵入上焦的称为“洁”,浊邪侵入下焦的称为“浑”。阴气被邪侵入,必定会导致内部颤抖;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所以邪气能够侵入阴分。阳气被邪侵入,必定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等症状,这是因为阳气被雾露之气所伤,所以称为“清邪中上”。浊邪侵入下焦,阴气受损,会导致足膝逆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功能混乱,内外不通畅,上焦郁积不畅,脏腑之气相互熏蒸,导致口烂食断。如果中焦得不到治疗,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浊气上升,荣卫不通畅,血液凝滞不流动。如果卫气先通畅的,小便会赤黄,与热邪相搏,热邪游走于经络之中,出入脏腑之间,热气所过之处就会形成痈脓。如果阴气先通畅的,阳气会厥微,阴气无法发挥作用,外邪就会趁机侵入体内,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排出体外,此时声音会嗢咽塞塞的。寒邪与热邪相互追逐,热邪拥塞于内,血液凝滞而自下流出,形状如豚肝。如果阴阳都厥逆的,脾气会孤弱无力,五脏的液体会下注于下焦,导致下焦不能闭合,清便下重而排便困难,肚脐周围筑筑湫痛,此时病情危重,生命难以保全。【评 析】《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巨著,其辨脉法不仅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历经千百年,被无数医家所研究、应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历代医家对《伤寒论》辨脉法的评论,以揭示其深厚的学术价值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张仲景,被誉为“医圣”,他在《伤寒论》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并开创了独特的辨脉法。他明确指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原则不仅强调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张仲景详细论述了浮、沉、迟、数等多种脉象及其对应的病机和治法,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晋唐时期,医家们对《伤寒论》进行了整理与发展。王叔和作为《伤寒论》最早的整理者之一,他在搜集整理张仲景遗论的过程中,保留了张仲景的平脉法和辨脉法,使得这些宝贵的辨脉经验得以流传后世。而孙思邈则在晚年深入研究《伤寒论》,他按照太阳病、阳明病等六经分类条文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他在脉象研究上也颇有建树,将脉象与病证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脉诊理论。到了宋金时期,医家们对《伤寒论》辨脉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成无己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他将脉诊与经论相结合,使脉诊理论更加系统化,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脉诊思路。朱肱则在《南阳活人书》中倡经络说,他深入探讨了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并将脉象与经络学说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脉诊的应用范围。明清时期是《伤寒论》研究的鼎盛时期,众多医家对辨脉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奇经八脉的循行、病理及治法进行了全面总结,虽然他的研究并未直接涉及《伤寒论》的辨脉法,但他对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为脉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伤寒学派的兴起也为《伤寒论》辨脉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柯琴、尤怡等医家都对《伤寒论》的辨脉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他们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脉诊理论。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医家们继续对《伤寒论》辨脉法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不仅验证了《伤寒论》中脉象与病证关系的科学性,还探索了脉象与现代医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同时,现代医家还注重将脉诊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通过脉诊判断患者的病机、指导用药和评估疗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法论指导,也在临床实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精
选
阅
读
原创推荐
《濒湖脉学》· 涩脉诊法
《古今医鉴》脉学大要
《古今医鉴》脉体捷法(脉相大全)
不老丹·七宝美鬓丹(生发·乌发)
4款祛暑饮食制作法(非常有效)
针灸按摩·解表清热穴之曲池穴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电针疗法
妙方巧治大暑病·中暑
中医古老·药敷掌心疗法
拔罐会“伤元气”,这是真的吗?
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措施
牙髓病诊断与治疗
脑血栓的护理方法
脑肿瘤病理及其治疗
《跌打损伤方》诊断与治疗方法
红斑狼疮的专方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眼底出血
失眠抑郁症的自我调理法
面诊看脏腑,如何改善气色?
晕厥病人的家庭救护方法
中医古方古法·治疗风湿病
青光眼失明,还有救吗?
颈椎病的日常生活护理
三叉神经痛的按摩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五大治疗方法
八种有效降血糖的中成药
老人腿抽筋时正确的做法
老花眼成因及其防治偏方
中医古法新用:治疗骨质增生、肩周炎等痛症
糖尿病防治功法:从'三多一少’到健康生活
古代医书中的高血压气功疗法
中医传统疗法:气功治疗心律失常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方法
多种便秘的中医自我疗法
古老中医秘方·滋补肝肾药膳
补气养阴与心脏的守护者
肾气不足,影响外貌?日常补肾关键
咳嗽食疗方:选对食物,轻松缓解!
预防瘟疫的神秘古方
中医养生交流群
中医交流群
加入
微信扫码入群
华医方
中华行医方,大医精诚心。博览极致医源,秉持仁心,开创医识新篇。我们专注于中医国粹传承与传播,涵盖医方、药膳、推拿、针灸、养生等,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关注我们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